伴岛app下载

你的位置:伴岛app下载 > 新闻动态 >

秦镇1988——2020_摄影_图像_郑黎岗

■郑黎岗

《秦镇1988—2020》,是1988年到2020年之间,我多次前往秦镇拍摄的照片汇集。它不是一部对秦镇完整的影像历史记录,只是我对这片土地的人文眷恋和观察,所拍摄下来的琐碎记忆。

这些照片,见证了我与秦镇老街在不同年代的际遇,也是对秦镇老街风物的记录,其中蕴含了感情的丰富性及文字无法描述的亲切感。

秦镇老街的人文风景在时代的变化中逐渐改变了,有一些风物特色也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。现在的秦镇老街已焕发出新的风貌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,有些地方却能静静地保留传承自己的风貌。

秦镇,作为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镇,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,经历了诸多的演化变迁。这本秦镇画册能出版,要感谢这本书的编辑宝琇兄。宝琇兄眼光敏锐,是他发现了我的秦镇图像的丰富和殷实,并一再督促我整理、扫描图片,做成图书。在宝琇兄的激励下,我从尘封多年的底片里,整理出一大批秦镇老街图像。其中有很多是我当年不经意拍摄的画面,如今面对,竟让我惊喜不已!在幡然醒悟之余,对影像认知又有飞跃。

看来,任何事物,都需要时间来锻铸和酿造啊!当年拍摄时的感觉,和现在对画面的认知,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和时空。这神奇的操盘手,就是三十年的时光。如今看来,我拍秦镇的图像还是太少了。当时,总是反复琢磨好了才拍。

展开剩余67%

经历证明,想法多,不如拍的多。希望读者在翻阅这本画册时,能感受到秦镇独特的风情与历史沉淀,也能通过这些图像,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人文的传承。 (自序摘录)

>>作者简介

郑黎岗,1962年端午节生,祖籍陕西长安,现居深圳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。1980年开始学习摄影,坚持以黑白胶片摄影的创作方式,喜欢使用大画幅技术相机进行拍摄,酷爱暗房银盐手工放大制作工艺。

个人摄影作品曾获得国内外许多摄影奖项;曾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、连州国际摄影大展;2000年摄影作品《山光水色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;2001年《西藏茶屋》系列摄影作品被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摄影机构收藏;2017-2024年参展多届全国大画幅摄影展;2018年举办中国“蛇口影像论坛”之《原影本相》黑白银盐原作个展。

专业点评

典藏的图档

点评人:石宝琇(著名策展人、摄影家、评论家)

上世纪八十年代,正是中国大陆摄影风起云涌之际,此时的郑黎岗二十来岁,风华正茂。或许因为刑侦技术职业的限制,他还没有机会推行远行西藏高原的行动。但当年,他闲暇时没有怠慢,把有限时间悄悄罩住西安远郊的秦镇。

我和他在此期间曾经密切接触过,但也不知道他拍秦镇的事。这种有意识锁定相对局限的空间,其实是一种明智——在四十年后,终于无意中获得岁月的验收和嘉奖,即这一部《秦镇》画册。

到了2000年前后,我俩在深圳再相聚。他依然服务于刑侦技术职业;我依然从事杂志的采编。我无意中看到他一幅秦镇的照片,即刻有了感触。后来我回到西安,就把它编入《百年陕西·图像史记》的书里。但我不甘心,也可以说是出自于编辑的“贪心”,就继续挖掘他的图像埋藏,向他讨要更多的秦镇图像。他说有啊,但还都是黑白底片呢!

到了2022年,郑黎岗退休了,自由的就像入海的鱼儿。于是,利用不停歇进入西藏之闲暇,全部扫描了秦镇老底片。等所有电子文件在我的电脑屏幕打开,我即刻沉湎于其中。

我在三四十年里,看了很多展览和画册,也参与了很多题材的编辑,但很少见到,一个专题的图像,能呈现出如此完善的原始状态。不得不承认,对于如此醒目且充满时代信息,富蕴乡土意味儿的图像,编辑的选择、铺陈功夫,竟然显得不那么重要了。说实话,这是我付出最轻松,犹如读书、看戏、听音乐一般的一次编书过程。不但不累,还获得富氧和休养,获得一种透彻的个人穿越经历。

因为我和郑黎岗都是西安人,都对关中、渭河、白鹿原、神禾原、秦岭山麓……当然少不了秦镇,都有难以稀释和淡忘的浓郁情结。

如今,有这部《秦镇》成为典藏的图像档案,这些惦记就难以泯灭了。是的,黎岗当年记录的,我记忆的秦镇,早已被人和时尚变幻为新镇。但只要有这部书,秦镇的古风,关中的古风,就会永存。

发布于:陕西省